您的位置:首页 >学子风采>详细内容

学子风采

【中国东盟报道】东南亚留学生的“中医梦”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4-06 15:08:23 浏览次数: 【字体:

4月6日,《中国东盟报道》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Dypq0TGO_nlbQoQo2UvUw

早上八点,来自印度尼西亚的洪婉晴走进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这是她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的第五年,正在针灸科、推拿科、皮肤科等科室进行轮换实习。

在和病患交流时,洪婉晴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常常让人忘记她其实是个“老外”,而现在像她这样的“洋中医”变得越来越常见。

“语言关”最难过

洪婉晴出生在印尼辽内省的一座小城,从小身边有很多说闽南语的华人,耳濡目染中她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好奇。看着中药铺里人来人往,喝着妈妈用药材熬的八珍鸡汤,中医的种子在她心里悄悄种下:“中医的根在中国,学中医就要来中国学。”带着一腔热情,她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想起刚到中国的日子,洪婉晴感慨万千。虽然之前家人经常会看中国的影视剧,生活中也经常听到中文,但来到中国后她才发现,之前的中文基础并不够用,上课用的书,老师同学讲的话都是中文,而且由于中医术语繁杂,中医典籍晦涩难懂,对于刚刚接触中文的留学生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

成都中医药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陈媛表示,学校安排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在一起上课,创造语言和人文环境,帮助他们更快地掌握语言能力,融入当地生活,不过这也对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3bc3132cf864a88bee76b3f69fb6eb8.jpg

△ 洪婉晴(右二)在儿科实习,学习如何望小儿指纹。

为了尽快跟上进度,洪婉晴每天泡在图书馆里,看中文书籍,听中文网课,甚至看剧听歌都是中文的。“虽然古文也有译文,但想要更好地理解这些典籍背后的知识,当然要读懂它的原文,就像中国的古诗词一样,”她对记者说。熬过最初的困难时期,步入实习阶段,她又面临了新的难题,那就是方言。在接诊过程中,她经常会遇到说成都话的老爷爷老奶奶,只能边说话边比划,尝试弄懂他们的意思。

来自泰国的杨萌是成都中医药大学和泰国法政大学联合培养项目的学生,她正在成都读大五的课程。

杨萌从小就对中华文化很感兴趣,还参加过当地的汉语演讲比赛,她在高中时曾来云南学习过一段时间,看到当地的老师用大枣桂圆保养皮肤,用中药滋养身体,她感到很神奇。“我第一次接触中医就迷上了它”,在采访中杨萌兴奋地对记者说。

f33f92828d46435abc9c70a00a16bdca.jpg

△ 杨萌(右一)在上刺法灸法学的实验课。

杨萌表示,虽然之前她就学习过中文,但进入大学后会有《伤寒论》《黄帝内经》等中医药经典著作的学习,其中深奥的文言文经常让她难以理解,只能求助周围的老师和同学。她希望未来能看到泰语版本的中医药教材和书籍,让中医文化被更多人所了解和接受。

在采访中,陈媛向记者解释,中医药典籍的翻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能盲目套用西医术语,要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留中医药专业词汇的含义,包括其中的用药原理、特色疗法等,这就要求翻译人员既掌握一定的语言能力,还要掌握中医药的专业知识。

她表示,经过无数中医人多年的努力,现在已经有很多中医药典籍被翻译成了英文,但印尼语、泰语等小语种的书籍和翻译人才仍然存在缺口,这阻碍了中医药教育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也不利于中医文化在当地的传播和应用。

中医思维是关键

中医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医学体系,其中的阴阳五行,气血经络等理论中国学生尚能理解,对于外国学生来说则“不知所云”,这背后蕴含了中医和西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思维方式的差异。

面对同一疾病,中医注重意象思维,讲究望闻问切,透过现象看本质,追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综合观,而西医则以抽象思维为主,更注重实体求原,局部求证,逻辑分析。这种思维的差异让中医和西医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大不相同。

在采访中,杨萌引用了《黄帝内经》中的描述,“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人的五脏与五行息息相关,这句话解释了人五官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身体状况的变化。杨萌表示中医传统理论的学习让她对中医的体会更加深入,在进一步接触中华文化之后也逐渐明白背后蕴含的阴阳调和,相生相克的哲理。

虽然东盟很多国家目前都在开展中医药教育,但普遍缺乏对中医思维的培养。洪婉晴表示,在印尼高校中,中医专业的授课以印尼语为主,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印尼当地受到欢迎的针灸等实践方法,缺少对中医传统理论的学习和中医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她当初选择来到中国学习的原因之一。

3010cedabac54d288da76e3d38f26ea7.jpg

△ 洪婉晴(右一)在学习之余和同学练习肘部滚法。

杨萌也有类似的感受,在她参与的成都中医药大学和泰国法政大学联合培养项目的前期,学校会设置通识课和医古文课,注重培养他们的文化基础和思维,之后再学习专业知识。循序渐进的过程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基础也更扎实。

陈媛表示,只有掌握了中医思维,才能真正学好中医。除了开设中医经典学习的课程,学校也组织了很多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还有真实的体验,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思维,奠定中医学习的基础。

走向合法化规范化

虽然中医药在东南亚的传播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但长期以来中医药一直未能获得明确的法律地位,2000年泰国颁布《泰国中医合法化执行条例》成为中国以外第一个为中医立法的国家,之后新加坡、菲律宾等多国也相继实现了中医合法化。而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中医药国际教育也在逐步走向合法化和规范化。

1956年厦门大学开设中医海外函授班,成为我国开展海外中医药教育的先行者。近年来国内数十所中医院校都招收留学生,中医学专业成为来华留学生最热门的专业,规模已牢牢占据我国自然科学留学生教育人数之首。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2年1月发布的《2020年中医药事业发展统计提要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招收外国留学生总数为1,164人,在校留学生数8,187人。

杨萌透露,随着中医在泰国合法化,尤其是疫情期间很多人关注和肯定中医,中医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泰国目前共有9所高校设置了中医专业,很多也都有与中国高校交流合作的项目,比如联合培养、访学、短期培训班等。

1133421d5c1042a3b3e62cdbf589ddd3.jpg

△ 杨萌(前排左二)在刺法灸法学实验课上与同学合影。

洪婉晴表示,中医药的国际教育能帮助留学生学到更深入的理论知识,培养良好的中医药理论素养,也可以在中国见到更多更复杂的病例,积累丰富的技术和经验,拥有较高的临床实践能力。同时多语言背景也更容易和病人沟通,获得信任和认可。

陈媛表示,中医药的国际教育培养了知华、友华、爱华的海外中医药人才,通过他们真实、直观的经历和感受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助于搭建民心相通的桥梁,推动中医药在当地的合法化,提升中医药在海外的认可度。

不过陈媛也感叹,中医药的国际教育仍面临挑战。当前很多国家中医药教育没有纳入正规的医学教育体系,中医药办学机构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包括学术标准、办学标准、人才培养标准、管理规范等在内的中医药教育标准体系,很多人面临求知若渴但又真知难逢的问题,阻碍了中医药的国际传播步伐。

2009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制定了《世界中医学本科(CMD前)教育标准》,成为全球第一个中医药教育国际标准。成都中医药大学与泰国政府和大学合作开发了中英泰三语的中医杂志,以及《泰国中药质量标准》、《泰中药炮制标准》、《中医术语词典》等。

《黄帝内经》曰:“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让世界学习真正的中医,设立中医药教育的国际标准,对教材内容精雕细琢,实现国际师资的教学规范化都是不可或缺的。

(文/郭熙贤 编辑/霍文巍)

【打印正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