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3万人次观学 | 中药学课程为啥能成中国慕课顶流?
王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首批全国一流本科课程中药学线上金课负责人,高等学校中药学课程联盟副理事长。主编《中药学》、《临床中药学》、《中医药学概论》、《美容药物学》等教材、教辅及专著20余部(主编教材10余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SCI 30余篇)。承担国家级课题10余项,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授权专利5项。
打开中国大学MOOC平台,搜索《中药学》,共有6所高校开设这一课程。其中,成都中医大学国家精品课程《中药学》,以超过13万人次选修,学员课程评价几乎五颗星,成为平台“顶流”课程。
看似枯燥难懂的《中药学》,为什么这么受欢迎?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中药系中药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建道出秘密所在。她不仅是《中药学》的教材主编,更是主讲教师之一。她说,团队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有温度的课程。与同类课程比较,本课程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参与学习人数多,师生互动活跃,辐射海内外,影响广泛,深受学员好评。
迈入中医药宝藏世界 中药学是核心基础
“马钱子决明子苍耳子,还有莲子;黄药子苦豆子川楝子,我要面子。……山药,当归,枸杞,GO!看我抓一把中药,服下一帖骄傲……” 《本草纲目》里的这些歌词,刘畊宏男孩女孩们一定不陌生吧!中药是大自然赐予的瑰宝,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武器,是人们健康的守护神。在中医药宝库中,每一味中药都有哪些性能、功效,如何应用于临床?《中药学》便是带领大家全方位认识中药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因此,在中国慕课上选修这门课程的学员除了中医药相关专业学生、执业医师和药师外,还有不少中医药爱好者。
“中药是中医临床用以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几千年来为保障人们的健康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王建介绍到,《中药学》是介绍中药学基本理论和具体各药的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等与之相关知识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中药学与中医学基础、方剂学一道,构成了中医理、法、方、药的知识体系,体现了“医药结合”特色。“这门课程为临床中医师提供安全、有效、合理用药的重要知识,为药学工作者开展中药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依据,也为广大中医药爱好者普及中药学知识奠定基础,初步建立中医药的思辨能力。”
“顶流”课程吸引力法则:资源多、有特色、互动强、传播广
2018年, 成都中医药大学开设的《中药学》正式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开放运行。5年来,已完整运行9次,累积选课人数125289人,年均选课1万余人。目前正在运行的第10次课程,参学人数已达 11705 人。稳居中国大学MOOC平台《中药学》课程第一位,妥妥的顶流课程。2020年,《中药学》还获批全国首批本科一流在线精品课程,并得到同行高度认可。
谈及高人气课程背后的秘密,王建道出第一个吸引力法则:与同类课程比较,我们的课程资源丰富,特色鲜明。除了为24个学习单元配备72-77个视频资源外,团队还在相应单元后配有45个PPT、补充文档内容等课程资源,帮助学员拓展知识。“视频课程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重点介绍中药相关基本概念及中药的认知背景与发展、中药的性能、中药的作用与功效、影响中药的作用,并补充大量音视频资料。而各论则重点介绍150余种临床常用代表中药的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要点,增加有授课视频及大黄泻下通便试验示教视频,以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王建分享到,课程以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为目的,突出中药的“性-效-用”主线,强化基础理论与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知识要素,注重以功效为核心,上推性能,下联主治,关联用法与使用注意的教学理念与特色。
“《中药学》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式,但两者之间又有所区别和侧重。”王建说,线上课程提供给同学们作为辅助学习平台,但线下还需要有一个知识的回顾和强化过程。” 如果说丰富的课程资料、鲜明的授课要素是增加学员学习获得感的重要法则,那么课堂上的师生活跃互动,就是让课程持续火热的第二个吸引力法则。在《中药学》线下课堂,台下学生丝毫不敢走神,“因为随时有可能被王老师提问。”在让学生回顾慕课自学的清热解毒药相关知识时,一道案例题出现在大屏幕上。“患者,男,35岁。夏季天气炎热,夜食虾蟹冷饮,次日发烧口渴,腹痛腹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一日数次,舌红苔黄。医生诊为热毒痢。宜首选的药物组是什么?”面对这道题,学生议论纷纷。很快,一名同学给出正确答案:马齿苋、白头翁、鸦胆子。王建立马点赞道,“不错!看来同学们通过慕课学习,对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在她看来,《中药学》一定要与应用相结合,通过案例引导大家去思考。“线上授课时,我们力求用老百姓懂的语言去讲解中药知识。为了丰富课程内容,让学生听得更仔细,还会补充一些浅显易懂语音课程资源。”但是,不论线上线下课程,王建总是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为开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上第一次课时,会问同学们,什么是中药?只有中国产的才叫中药吗?地里的一种草也能称为中药么?”这些问题一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王建一直都鼓励学生要学习中药共性并融会贯通,但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书本上的知识,应有发散思维,当面对患者时,要能独立判断应对。
课程维护完善、与学员在线互动频繁 打造一个有温度的课程
上述授课方式,为《中药学》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积累了庞大的粉丝群体。“课程辐射海内外,影响广泛,深受学员好评。”作为学校的资深教授,王建平时事务繁忙。但不论多忙,每天她都会抽出时间回复学员的留言。三年来,她亲自回复的留言有近4000条。 “我们希望打造一个有温度的课程。”她说,评论板块也是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载体,很多社会学员参与其中。虽然授课隔着屏幕,但我们希望让学员们感受到与老师的距离并不遥远。多年来,让王建印象深刻的学员有很多。“记得2019年,有位88岁高龄的学员在完成课程学习后,以高分通过考核。他特别留言感谢团队,感谢授课老师为课程做出的贡献。老人家的话让我们感动至今,这些真挚的话语,也是我们想要坚持把课程做好的动力。”王建动情地说道。
在评论板块,还有不少上进好学的学员留言请教中医药问题。“有些问题甚至超出我们专业范畴。比如,有人曾问‘观赏麦冬和药用麦冬有何不同’,还有人咨询小孩用药问题。但学员既然提了问,我们就要做好解答。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便会去请教相应专业的教授,为他们寻找答案,解答疑惑。”王建说道,实际上,学员们有些问题甚至又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素材。“这就是双向互动的好处。”
“我们相信,有责任,有爱心,做事认真,课程就能维护得好,就能受学生喜爱。”谈及下一步发展,王建介绍,团队还拓展建设了“中医药学概论”慕课,已于今年初在学堂在线开放,现选课近4379人。同时,团队进一步优化课件,学习兄弟高校《中药学》课程的优点,丰富完善自我。“我们还建立了国际版慕课,希望让更多人了解中医药,爱上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