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群导航
主站
教学机构
党政管理
科研及产业机构
公共服务
专题栏目
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未指定
欢迎光临 成中医故事 !
您的位置:首页 >讲述---成中医往事>详细内容

讲述---成中医往事

成中医往事︱中药标本馆建设工作中的轶闻趣事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4-26 16:00:48 浏览次数: 【字体:
081ed92ffcf249dab4bce0a46891e37e.jpg

30年前的标本馆

a3cd3a97d1484e2c9a12ab0e3cb0dd47.jpg

1e884fda72774ab78ef0cc607c53c8db.jpg

1f2f99f016dd453fa0694ac0406a9736.jpg

在香港餐桌上“收集”的中药标本

18dff504dfac41afb42ce1869be4f53f.jpg

在康巴高原的雨季采集标本

b386da727bd3408988a54da6dadb27f9.jpg

2fbbbc35b1814bebb1669333ee988106.jpg

中药标本馆建设工作中的 逸闻趣事

■撰写人/卢先明

位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博物馆二楼的中药标本馆是集教学、科研的综合实体, 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今天的中药标本馆是学校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凝结而成的。 标本馆的建设,头绪繁杂,涉及面广,历届校领导高度重视。常耀五院长、李明富校长、郑士杰书记、万德光校长等为标本馆的建设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在温江新馆建设中,从策划、设计到布展,梁繁荣校长、余曙光校长都先后亲自把关。

万事开头难,中药学专业创办于1959年。其中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很强, 如“药用植物学” “中药鉴定学”等,当时没有标本馆,第一代中药学老师需 要开展大量的野外实习基地考察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有一次李仿尧老师、 贾敏如老师、曾万章老师、刘代明老师等到阿坝州茂汶县(现茂县)海拔3 000 米的高山考查实习基地,进入深山后,迷失了方向,直到天黑,也没走出深山。 后来找到一岩洞,就在一个岩洞架起篝火,烧起火,一是避寒,二是防野兽。 直到第二天天亮后,大家才带着疲惫的身体离开岩洞,走出深山。

“镇馆之宝”一一虎骨标本的由来

1989年,自贡市动物园一只老虎老死后,听说虎骨在成都市中药材公司。 校领导马上开会研究,在办学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批专款买了这具虎骨标本。 目前中医药院校中,只有成都中医药大学有一具完整的虎骨标本,是馆内的“镇馆之宝”。

用扁担从海南挑回道地药材

常言道,“创业难,守业更难”。我们今天的成中医人,不但要传承老一 辈老师艰苦创业的精神,更要不断努力学习新的科学知识,继续努力前行。每当我走进中药标本馆道地药材展区,看到“榔胎”标本时,就想起了我们尊敬的李仿尧老师,万千思绪涌上心头。这份标本来得太不容易了!1972年,李仿 尧老师从海南辗转数省,用扁担从海南挑到华东,从华东挑回成都。途中挑断了三根扁担,李仿尧老师的肩上也磨起了血泡……当时李仿尧老师在海南收集 的标本,本可直接在海南寄回学校的,李仿尧老师想到学校的经费也不宽裕, 节约一分钱也是钱。人们说李仿尧老师就是成中医的一头牛,李仿尧老师的精 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成中医发展到今天,与李仿尧老师这样的老黄牛流血与流汗分不开。

在香港餐桌上“收集”的中药标本

老一辈成中医人,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他们爱国、爱校、爱岗敬业, 不管是在校内校外、本土他乡,心里装着的都是与自己的专业、岗位相关的事儿。 标本的收集是品种鉴定的重要环节,2002年1月,贾敏如老师在香港就餐时, 发现餐桌上有一道菜是鲍鱼,鲍鱼的外壳就是中药里的石决明,为多基原品种。 为了收集标本,贾敏如老师等用餐的人把鲍鱼肉吃完以后,一桌一桌地收集,在场的所有人为之感到由衷敬佩,这种行为不但没有降低教授身份,更让人感 受到这种敬业精神的可贵。

在康巴高原的雨季采集标本

2001年8月,我们与摄制组一行,到了甘孜州德格县,为网上标本馆 收集素材。8月份是康巴高原的雨季,绵雨不断,在野外工作,为了抢时间、 节约开支,下不下雨,工作都得照常进行。我们一边冒雨前行,一边寻找 药用植物。行间,突然发现了羌活,正是花期,大家都非常兴奋,拍照的 凌宗士老师和龚荣生老师,忙架起摄影架,拍摄了羌活、秦艽、升麻、独 一味等药用植物。拍摄完后,凌老师、龚老师他们的衣服湿透了。当地人说:“这段时间,高原上雨多,为什么不带雨衣?”其实雨衣是带了的,被凌老师、龚老师用来保护摄影器材了。这件事已过去好多年,一说起雨衣,就想到当年在野外拍片的情境,至今难忘。我校在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业界名列前茅,与我们职员素质是分不开的,这些优良的品质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与传承。

富饶天府、文明巴蜀孕育了“中药之库”。丰富的中药资源,令我们自豪, 激励我们前行。生于斯、长于斯的巴蜀儿女生生不息、奋发图强,创造了令人神往的巴蜀古代文明。在标本馆的规划建设及各类标本的收集、鉴定、制作、养护中,凝聚了无数前辈和同仁的心血和汗水。我们将铭记为本馆的建设和发 展做出贡献的各界人士。

中药标本馆建设工作中的逸闻趣事

中医药标本馆事业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事业,是鼓舞我们前行的 力量源泉,是开启现代中医药发展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我们对祖国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药标本馆的建设充满信心。我们坚信,在国 内外中医药界同行的继续支持下,在我校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标本馆 将会不断增加新内容、增添新风采。

撰写人简介:

卢先明,男,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原药学院、中药博物馆教师,曾先后参加了《中药商品学》《中药栽培学》《中华本草》等10余部著作的编写,发表论文20余篇。

终审:宣传部新闻管理员
【打印正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