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四川省教育厅简报第61期刊登了我校报送的《成都中医药大学积极推进“四个回归”促进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肯定了我校促进本科教育发展的举措。现将全文刊载如下:
成都中医药大学坚持“以本为本”,通过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大力提升师德师能、探索“思政育人”新模式、优化调整专业布局,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实现学生培养回归常识
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与自我成长氛围,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服务体系。全面推行“辅修”专业,为学生提供拓展知识面、丰富兴趣爱好、提升综合技能的发展机会。完善学分制,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等获取学分。构建学生荣誉体系,实行荣誉学士学位授予制度,增强学生学习的荣誉感和主动性。依托学校教师发展中心,整合辅导员、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以及学生朋辈等团队,成立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引入各类学习资源和网络平台资源,推进学生个体培养的精准化、精细化和精品化,建立学习资源与个体发展的有效对接,形成个体指导、资源支持、能力提升、成效评估、学习反馈的工作模式。制定《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经典知识等级考试实施办法》(试行),每年举行两次中医经典知识等级考试,内容涵盖《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四大经典。
二、大力提升师德师能,推进教师队伍回归本分
出台《成都中医药大学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成立师德建设委员会,将师德评价结果融入课题申报、职称评审、导师遴选、评优奖励等工作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以德行塑造为核心,打造“师德楷模”“师德名片”系列活动,引导教师修身立德,制定《成都中医药大学关于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暨绩效工资改革的意见》,在绩效管理教学积分核算中引进教学质量评价系数、课堂改革系数、校级及以上的教学名师系数,通过积分影响绩效工资,引导教师回归教学,加强教学改革和研究。实施教师发展学分银行制度、新教师助讲培养制度、骨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卓越教师教学提升计划等教师发展支持制度,形成职业发展全周期支持。
三、积极探索“思政育人”,推动育人育才回归初心
以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改革思政课程内容,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打造思政“金课”格局。以思政教研室为依托,对思政课的发展规划、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材建设、教学质量等进行咨询、检查、监控、反馈和指导,推进思政金课质量提升和教材优化。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坚持“通人文、重经典、高素质、强能力”培养理念,将中医药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堂,构建“医德交融、以文化人”特色思政课,构建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全覆盖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充分发挥“互联网+思想引领”的共振效应,深入打造“飞说微语”学校网络思政教育本土原创品牌,与大学生“共语”、“共境”和“共情”,充分发挥校长给新生上“入学第一课”和党委书记给毕业生上“最后一课”的思政大课育人作用。
四、优化调整专业布局,助力高等教育回归梦想
围绕中医药“五种资源”和健康中国需求,优化中医药特色专业设置和学科体系。建立专业动态调整、优化和退出机制。做精做优中医药专业,办强办特医药健康专业,建实建好医药健康相关专业,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对接国家“双万计划”,紧扣国家发展需求,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面振兴学校本科教育,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建设国家级一流专业5-8个,省级一流专业10-15个。对照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推进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三级认证,建立专业建设良性发展机制。发布成都中医药大学本科专业年度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建立专业发展预警机制。实现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通过国家“卓越认证”;临床医学、护理学等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认证”。
原文链接:http://edu.sc.gov.cn/scedu/c100768/2021/9/14/c77b4d66e73c4abdab380a7d47acd92a.shtml
(编辑/霍文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