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1月14日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链接:http://www.cntcm.com.cn/2021-01/14/content_85210.htm
内容: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文化的迅猛发展,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设如火如荼,新馆数量已增加到近百座,由既往的以中医院校为主,逐渐向中药企业、中医院、甚至由地方政府主办扩展,如近日江西省政府筹建“中国药都中医药博物馆”等。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目前已建有1家或数家中医药博物馆,如多年来山西中医药博物馆一直阙如,但21世纪以后,一下建起4家,仅太原就有山西中医药大学和山西省中医院各1家。其规模和条件也不断提高,如北京、上海、广州、山东等中医药大学博物馆都拥有独立的馆舍,数字化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设,新的展示场景和手法等,很多条件都是早年难以想象的。随着其数量的急速增长,其能力的提升和效益的发挥既面临着挑战,也出现新的发展机遇。
突出特色
作为中医药专业博物馆,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陈列的内容和方法有较多重复,特别是有关中医药史陈列,各馆内容主要按朝代先后排列,难免大同小异,兼之展品的档次参差不齐,很多内容缺乏相应文物和展品,难以充分表现中医药历史的全貌。早期中医院校博物馆为配合医学史教学,医史馆的基本陈列为中医药史无可厚非。现国家级的中医药博物馆呼之欲出,这一重任更多的可考虑由它来全力承担。规模较小者博物馆似应考虑主要立足于本地内容,从突出地方特色出发进行设计。
早年成都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就率先在全国举办地方医学陈列,特别值得一提是其“四川名医陈列”深受观众喜爱。近年山东中医药大学博物馆以“儒家文化”“扁鹊故里”“针灸发源地”等齐鲁医学特色为主,天津的“津门医萃”等都立足于本地的内容特色和学术资源,既扬长避短,更主题鲜明,令人耳目一新,值得推广。
中药馆的基本陈列以中药标本为主,是迄今在中医药博物馆中仍然占据主流的第二项基本陈列,展品主要以各种药材、蜡叶和浸泡标本,动物标本为主,中药馆的数量一多,内容难免似曾相识。因此,如何避免彼此间展出内容的重复,是提升中医药博物馆陈列水平和展示效果日益紧迫的问题。目前,不少中药馆以本地道地药材为主题,既发挥了当地药物出产优势,展示的内容又得以细化和深入,如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馆建有“道地药材馆”“濒危生物馆”等陈列,河南中医药博物馆建有“仲景馆”“医德馆”“河南道地药材馆”等,上海中医药大学博物馆2006年新建有“处方赏析”“海洋药用资源”“名贵中药材真伪鉴别系统”,这些内容不袭他人窠臼,极富新特色,更令人赏心悦目。
发挥效益
在办出特色的基础上,如何加强中医药博物馆的功能,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效益,是提升中医药博物馆作用的重要工作。多年来,中医药类博物馆的观众有限,主要集中在本专业对象范围中。如何进一步扩大中医药博物馆的功能和影响,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博物馆三大功能中,藏品是基础,研究是内涵和动力,宣传展出教育是目的,没有藏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开展研究,对藏品的认识有限,陈列宣传教育心中无数,就难以显示学术水平。因此,前面二项工作都要围绕教育功能服务,要让器物和展品“活”起来,动起来。这方面,近年各馆有了不少新的举措,特别是在和观众的互动方面,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近年停馆改陈主要就是在此方面下功夫,如其“灵丹妙药动手做”“中医四诊体验”等。其次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也是非常好的举措,是有条件的中医药博物馆近年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北京、上海、南京等中医药大学博物馆都取得了一些经验,产生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增加网上观众,拓宽参观时间、范围和渠道,扩大影响等方面有很好的作用。第三是举办一些切合社会热点的临时陈列,非常广受观众欢迎,如浙江中医药博物馆2020年推出的“千年抗疫有岐黄”,就及时反映了中医抗疫的历史和优势,充分展现了中医药博物馆在抗击新冠病毒中对相关知识的传承和发扬,受到广泛好评。
办好国家馆
中医药博物馆的建立虽然已有60余年的历程,目前数量亦不少,但散布各地,以地方性博物馆为主,亟须一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博物馆来统率,在历届政协委员的多次提议下,目前终于可望而可及,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的启动无疑是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大好消息。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的藏品来源、藏品档次、馆址选定、馆舍建设、经费投入,人员配置,陈列规划等等,都非同小可,需要从长计议,统筹安排,逐步到位。但充分认识其对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义,特别是对其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和宣传中医药的意义和价值,是每一个中医药界人士特别是中医药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特别关注的大事,需要大家关心它,爱护它,支持它,使它不断迈出新步伐,尽快成型。
(编辑/霍文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