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年11月12日
来源:四川新闻网
链接:http://scnews.newssc.org/m/system/20201112/001124565.html
内容:
“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是最早被列入‘冷门绝学’的,全国从事这一研究的核心学者非常少,急需大量培养年轻人才......”为期一个月的2020年中医药“冷门绝学”继承型人才学术能力提升培训班,正在成都中医药大学举行。首位主讲专家、成都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陈剑,为学员带来了《简帛医药文献研究》的第一讲。
此次培训由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国学院、教师发展中心主办,线上线下同步进行,除了邀请复旦大学陈剑教授外,还有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成都市考古队等单位的专家,以授课、讲座、研讨等方式开展学术活动。专家们将为学员们带来简帛、秦汉医学研究、三世医学、天回汉墓等课程讲座。
据介绍,简帛包括简牍和帛书,在纸发明以前,两者为主要书写材料。由于缣帛昂贵,一般以简牍书写较多。在后续的培训课程中,陈剑还将继续为学员深入讲解我国的简帛医药文献研究。
中国古代医学根据主要特征及地域起源的不同,可分为东方的“经脉医学”、西方的“汤液医学”和中央的“导引医学”三大系统,这也是曾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三世医学”。四川成都出土的《天回医简》中也包含了两种医学,有属于经脉医学的《脉书·上下经》《五色》和《刺数》,以及属于汤液医学的《和齐汤法》。
2013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回镇汉墓出土了大量医简和一尊制作精良的人体经穴漆人,经过考证,这批竹简是古代扁鹊医派的失传医书,也是迄今为止数量最大、最能反映秦汉时期中医学原始面貌的出土文献,具有重要的价值。由成都中医药大学数十位中医和古籍文献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5年钻研,对天回医简文字进行识读、注释,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本次培训是中医药与文字学、文献学等学科在交叉方向探索研究的重要内容,以出土医学文献、文物教学研究为核心,以更深邃的视角阐释四川中医药文化独特气韵、内涵,结合“天回医简”项目的研究进展,有望更新补充国内医史研究的部分内容。
2018年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正式筹建成立,今年8月获批成为第一批四川省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现已成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逐步凸显作为四川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战略平台的作用。研究院与其研究中心连续2年发布冷门绝学研究方向的信息,以委托项目的形式对一些低关注、高价值、大难度的领域进行攻关。
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杨静介绍,出土医学文献文物研究属于典型的“冷门绝学”,尤其是中医药文字、文献研究的工作,不仅“冷”、“偏”,还“难”,存在后继乏人、研究难度大、学术壁垒高的痛点。为解决这些痛点,成都中医药大学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活态传承工作,学校启动了中医药“冷门绝学”传承发展能力提升计划,本次中医药“冷门绝学”继承型人才学术能力提升培训班,是其中一个重要学术活动,旨在展示、交流关于出土医学文献、文物研究的最新成果,推动“冷门绝学”继承型人才的培养,提升中医药“冷门绝学”的继承能力。
(文/陈淋 编辑/霍文巍刘人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