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年10月18日
来源:《健康报》
内容:
甲子之年立潮头 服务健康谱新篇
——成都中医药大学助推“健康中国2030”
“健康中国2030”是未来15年我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马跃荣在60周年校庆前夕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把人民健康发展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重要讲话精神,成都中医药大学将在普及卫生健康生活、优化卫生健康服务、完善卫生健康保障、建设卫生健康环境、发展卫生健康产业五大任务方面,在卫生健康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预防治疗和服务社会四大职能方面为人类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积极贡献。
成都中医药大学作为西部地区最早建立的一所中医药高等学校,在健康中国的发展中,担当起了自己的历史责任。
60年不忘初心 培育特色人才
作为新中国最早创办的四所中医学院之一,在1956年建校之初,就秉承“临床为本”的理念,率先提出“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采用基础和临床两段式人才培养,半天临床、半天讲授方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又强调“素质为先”,率先实行“一条主线,二条辅线”培养模式。二十一世纪,更强化“能力为重”,构建“理念与目标系统、途径与方法系统、评价与监控系统”三维度培养体系及“中医传承力、中医思维力与岗位适应力”三能力培养体系。
“十二五”以来,在国家“一带一路”“健康中国2020”“健康中国2030”“长江经济带”和“五大发展理念”等宏观战略形势下,成都中医药大学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综合改革与发展,瞄准国际前沿科学,立足“市场需求为本”,强化“开放合作、协同创新”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学科链对接专业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发展模式。
凝练出“明确目标,突出特色,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形成了以“造就领军人才、培养青年骨干、教育后备人才、产业研发人才和健康管理人才”的立体培养体系。开展了中医全科人才培养和九年制拔尖人才培养;开办培养传统中医人才“李斯炽班”、中药创新人才“凌一揆班”、高素质国际型中医人才“吴棹仙班”;与太极集团联合开办中药学太极班,订单式培养中药研发性人才等,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储备。
特别是成都中医药大学主动适应“健康中国2030”和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巨大需求,启动“中医药特色养生康复人才培养体制与模式的综合改革”。在全国率先建立“养生康复学院”,积极探索学科专业的转型发展,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养生康复与健康管理人才。
60年来,学校培养了各类中医药专业人才近20万人,是办学层次最齐、办学规模最大的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为国家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尤其是西部地区基层人民的医疗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60年砥砺前行 推进产学研用
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梁繁荣教授作为参会的两名中医药高校代表之一,在聆听了总书记的讲话后,十分振奋,备受鼓舞,他说:我们应研精阐微,深广结合,努力开创中医药发展新局面,为卫生事业和健康服务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由梁繁荣校长领衔成都中医药大学联合其他高校和公司合作完成的科技成果“基于大数据的循证针灸临床决策支持平台构建与应用”,目前已推广应用于中医针灸临床实践和医院管理,现有70余家医院基于该平台制定和完善针灸治疗方案、针灸疗效可视化评估、自动形成针灸治疗电子病历、晕针痛针取针移动段提醒、治疗师工作量化统计考核等多个方面工作,解决了临床针灸治疗过程数据的结构化问题,为临床针灸提供数字化质量控制和循证研究的新途径,初步实现了“互联网+针灸”的大数据医疗服务方式,实现了针灸临床以经验为主的诊疗决策模式向循证诊疗模式转变,提高了针灸临床诊疗水平及针灸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等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基于大数据的循证针灸临床决策支持平台’项目显著提升了针灸临床决策水平,加快了针灸学国际化进程,研究成果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不仅是探索符合中医药发展特色的高校与地方产、学、研、用融合的有效方式,更为四川省在“十三五”末期建设成为中医药强省做出了巨大贡献。
还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通过前一个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领衔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养生产业发展重点研究室的研究团队就创造性地在全国第一个提出了“居民中医养生指数”新概念。“居民中医养生指数”是居民根据一定价值标准对自身中医养生状况、状态和水平所作的满意度、认知度、参与度、体验度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也是对居民中医养生效果的一种科学量化评价。研究团队按照“系统、科学、可行、简洁”四大原则,梳理出影响居民中医养生的4个维度指标、16个具体指标,将其进行量化考核后构建了可衡量居民中医养生状况的定量描述和比较分析工具——居民中医养生指数计算模型,为科学评判居民中医养生效果提供了理论框架和管理工具。
“居民中医养生指数”有利于指导居民科学养生、健康养生,尤其是避免陷入各种流行的“养生怪圈”。它对于建立居民中医养生效果的评价标准、指导居民开展科学的中医养生、实现居民中医养生目的地的定量评判、引导居民中医养生需求的相关产品开发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管理价值和社会效益。
60年弦歌不辍 与时代同进步
注重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围绕大健康产业发展趋势,成都中医药大学率先组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养生健康产业发展重点研究室”。举办健康产业发展论坛,注重顶层设计,对接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先后为四川省委省政府、甘肃陇南、攀枝花、广元、甘孜、新津县、武胜县、苍溪县、德荣县等20余个省市(州)县(区)政府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
积极推进校地校企战略合作。依托现有科研平台在科学研究和学科专业方面的优势,成都中医药大学积极推进校地校企战略合作。先后与广元、绵阳、南充、攀枝花、遂宁、资阳、甘孜、太极集团、扬子江、好医生、科创、康弘、国嘉、雅安三九、升和、新荷花、新绿色、省中药饮片公司等30余个地市和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中药材种植种苗育种及规范化种植技术、中药饮片炮制及小包装饮片分装关键共性技术、中药制剂提取工艺及新剂型关键技术等创新技术为引领,大力推进川产道地药材附子、川贝母、川芎、白芷、半夏、大黄、厚朴等GAP基地建设,推进精制饮片、小包装饮片、配方颗粒及康复新液、三七通舒胶囊、清脑复神液、桑姜感冒颗粒、洁尔阴洗液、然降多吉胶囊、石斛制品等重点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着力强化科技与产业对接,服务区域经济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创办四川省首批新型试点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主动适应“健康中国2030”和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巨大需求,启动“中医药特色养生康复人才培养体制与模式的综合改革”。以建立“养生康复学院”为突破,积极探索学科专业的转型发展,积极申报“中医养生学”“健康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养生康复与健康管理人才。
破解教育体制机制壁垒。积极探索以“教授治学,院企合作,资源共享”的学院体制机制和治理结构的改革与创新,与政府、企业联合组建“成都中医大中医药养生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实施市场化运营,企业化管理。重点依托学校在科学研究、学科专业及技术开发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借助成都中医药大学科技产业园为开放平台,以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重点产品、重点医药企业为服务对象,与四川多家企业在人才培养、智能化循证针灸诊疗仪、养生保健产品、功能性食品及数字化康复设备开发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打破教育体制机制壁垒,提升试点学院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养生、保健、康复“六位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院,是西南地区临床学科门类最全、综合服务水平最高的区域中医医疗中心、科教中心和治未病中心。在未来的发展中,医院还将发挥中医优势,开展家庭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创建“家庭-社区-医院”三级联动的服务模式,建成一个集健康体检、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与健康教育于一体的健康管理中心,建成国际一流的治未病中心和全省治未病中心联盟,合作建设2-3个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推进健康服务。
随着大健康时代的来临,成都中医药大学将一如既往,不忘初心。学校将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助推、社会服务等领域的特色和优势,不断改革和创新举措,加强“产学研用”良性互动,共同推动国家中医药事业和大健康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编辑:王其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