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年10月21日
来源:成都晚报“成都读本”
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MzUyNTI4NA==&mid=2653753416&idx=1&sn=b79f93b2d54532bb6d0a91b0ab9f9395&chksm=80e06f83b797e6956e50aaad5a8247a06ff31660132398d22950d1372edef7a1687d5350837c&scene=0#wechat_redirect
内容:
成都中医药大学迎60周年校庆 助推高等中医大学新发展
六十载励精图治,一甲子春华秋实。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忆往昔,学府宏开,百业待兴;看今朝,杏林春满,岐黄腾飞。2016年,成都中医药大学迎来60华诞。
10月20日上午10点,纪念成都中医药大学建校60周年新闻发布会在学校温江校区行政楼第五会议室正式举行。学校党委书记马跃荣,党委副书记、校长梁繁荣,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沈涛,党委常委、副厅级调研员徐廉等出席了会议。新华社、光明日报、四川日报等各级媒体代表,学校党政办、宣传部等相关部门人员以及学生记者团参加了会议。
党委书记马跃荣主持会议并致辞。他向来校参加新闻发布会的各级媒体表示了热忱的欢迎,感谢广大媒体以往对于学校发展的关注,并敬请大家继续支持学校的发展。他向媒体代表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指出在当前中医药的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下,学校定于10月23日上午在温江校区举办庆祝建校六十周年大会,向社会展示学校办学六十年的成就。希望各界媒体朋友能够通过报道学校校庆系列活动,把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把成中医服务四川、服务健康中国的信念和行为,展示给社会和民众。
在发布会上,校长梁繁荣谈到,六十年来,成都中医药大学秉承“厚德、博学、精思、笃行”的校训,始终与国家、民族同发展,与时代同进步。“三个开创”打开高等中医药教育新局面、“三个引领”助推高等中医药教育新发展、“三大影响”谱写高等中医药教育新篇章。
“三个开创”打开高等中医药教育新局面
一是开创中医药高等教育新征程。1956年学校在全国首批开办中医学专业,1959年率先开办中药学专业,1960年首批开办针灸学专业。1978年,首次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获第一个中药学博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中医专业率先在全国实行文理兼收。1992年率先招收有临床实践经验中医人员,实现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无缝对接。1996年获批为全国唯一基础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基础基地,被誉为中医药学本科教育的“试验田、排头兵、辐射源”。1996年开办七年制中医学专业。2015年开设9年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班和“5+3”一体化培养8年制中医学专业
二是开创中医药战略研究新思路。建校之初,以李斯帜、侯占元先生为代表,开启我国第一代中医发展战略研究,提出“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待祖国医学遗产”,强调“振兴中医事业,继承是基础,疗效是关键,特色是根本,优势是动力”,为1982年衡阳会议指导方针的确定,为中国中医药事业迈过“生死存亡”门槛、迎来迅猛发展的转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是创编中医药人才培养新教材。建校之初,中医药人才培养没有可借鉴的教材,我校开创性的主编了《中药学讲义》、《中医妇科学讲义》、《伤寒论讲义》、《针灸学讲义》、《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治疗学》、《正常人体解剖学讲义》等中西医教材和讲义66种,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一致的好评。
“三个引领”助推高等中医药教育新发展
一是引领中医药教育观念的改革与创新。建校之初,秉承“经典为重、临床为本”,践行“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20世纪90年代初,强调“素质为先”,率先实行“一条主线,二条辅线”的人才培养模式。进入21世纪,强化“能力为重”,构建“理念与目标系统、途径与方法系统、评价与监控系统”三维度培养体系及“中医传承力、中医思维力与岗位适应力”三能力培养体系。立足“需求为要”,开展中医全科人才培养和九年制拔尖人才培养;开拓性开办了培养传统中医人才的“李斯炽班”、创新中药人才的“凌一揆班”、国际传播复合型的针灸人才“吴棹仙班”;与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985高校联合培养中医药人才;与太极集团联合开办太极班,订单式培养中医药应用型人才。仅“十二五”期间,学校就承担了国家、省级教改项目76项。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6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13项、二等奖9项。
二是引领中医药特色优势的传承与弘扬。设立国学院,主编出版《易学十讲》、《中医五脏病学》、《伤寒论释义》等中医文化传承专著;开展道教医学和道教养生学研究;强化中医经典学习,在全国首届《黄帝内经》知识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大学生学术刊物《中医学与辩证法》,首开全国中医院校先河并唯一坚持办刊达34年之久,是唯一一份由学生自主创办的“中国医学B类专业期刊”。
三是引领中医药学科学术的建设与发展。学校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44个,其中:中药学、针灸推拿学等10个学科保持国内外领先。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各级各类实验室68个。十一五以来,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00余项,获部省级和其他科研项目1809项,科研到位经费近8亿元,其中,有我国针灸学领域第一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项目、我国中医药领域目前为止唯一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9项,其中“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医证效基础及临床循证研究”是我校首次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并填补了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2年的空缺。
“三大影响”谱写高等中医药教育新篇章
一是人才培养的规模与质量影响大。60年来,学校培养了各类中医药专业人才近20万人,其中有我国第一位中药学博士、第一位中药学博士后、第一位五官科学博士、第一位外籍针灸学博士、第一位外籍方剂学博士。现有19个学院、34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2.2万人,其中研究生2000余人,是办学层次最齐、办学规模最大的中医药高等院校。
二是服务社会的深度与广度影响大。学校扎根西部,服务基层,为全国各地,尤其是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工作者,是全国培养中医药人才最多的院校。在中医药院校中率先探索校企改革,1994年发起组建华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成功上市。加速成果转化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牵头和参与新药开发300多项、转化科技成果等产生经济价值1000多亿元,在技术攻关、发展健康产业等方面有力支持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建设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其中中医附院/四川省中医院是西南地区学科门类最全、综合服务水平最高的区域中医医疗中心、科教中心和治未病中心。学校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和精准扶贫工作,在5.12汶川大地震医疗救护中,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灾区看望并充分肯定我校抗震救灾服务队。
三是国际交流的层次与特色影响大。建校以来,学校先后建成国家外交部、教育部“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教育、医疗)基地”及世界卫生组织(WHO)“人类生殖研究合作中心”,联合国人口基金“南南合作培训中心”。在葡萄牙开创了境外中医针灸本科学历教育的先河。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建立了附属医院黑山分院与德国分院;与泰国卫生部开展了中医药教育及规范化、标准化的研究;在马来西亚建有“大马成都中医药大学糖尿病防治中心”;与美国哈佛、英国牛津和剑桥等26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医疗单位、科研机构及学术团体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连续承担4届科技部等国家多部(委、局)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的学术组织工作,为搭建中医药国际化、现代化、标准化的交流平台作出贡献。
成都中医药大学建校60周年主要活动
为总结办学经验,进一步凝心聚力、扩大学校影响,谋划发展,学校本着“隆重热烈、简朴务实、注重特色、凝心聚力、以庆促建”的原则,以“杏林情、腾飞梦”为主题,举行建校60周年系列纪念。总体来看具有“活动多、参与人员多,学校花费少”的特点。
相关活动多。今年的校庆活动分为校庆年的活动、校庆月的活动以及校庆纪念日的活动三类。
从年初开始,先后举行了“‘杏林情•腾飞梦——健康四川中医养生春天行’庆祝学校60周年华诞大型义诊及展演”、“为校庆献礼系列教材定稿会”、“校地校企合作系列签字仪式”、“校友校园行系列讲座”等60余项相关活动。
从10月开始,集中举行了校庆活动月的系列活动,从学校层面安排和整合了“《中华医药史话》捐赠座谈会”、“新闻媒体见面会”、“李斯炽铜像揭幕”、“第五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中医药高等教育六十年发展论坛暨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第十三届中医药高等教育校长论坛”、“泛珠三角区域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竞赛”等23个相关活动。
23日校庆纪念日,集中举行了“庆祝成都中医药大学建校60周年暨‘双一流’建设推进大会”、“中医药高等教育六十年发展论坛暨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第十三届中医药高等教育校长论坛”以及“第五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开模式”等6项活动。
参加人员多。一是广大校友积极参与校庆系列活动,成立了成都校友分会、西藏校友分会,广大校友为建校60周年纷纷捐资办学,目前收到各类捐赠4亿多元。二是政府相关领导关心、支持和参与多,参加学校纪念大会的有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省政协主席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成都市人民政府、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卫计委、省中医药管理局等30多位相关领导。三是专家参与多,参加纪念大会的有张伯礼院士、陈凯先院士、国际传统药物学会主席Bauer教授等47知名专家。四是兄弟院校参与多,有中医药高等院校院校长等领导74人,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医科大等24所兄弟院校领导。五是有葡萄牙宝德分校副校长等31名境外嘉宾。
学校花费少。“简朴务实”是校庆的基本原则之一,整个校庆活动学校力争不花钱、少花钱,所需经费大多来自校友、企业等捐赠。
成都中医药大学下一步的设想
承前启后六十载,继往开来新征程。站在历史和未来的时空关口,成都中医药大学创建“双一流”的光荣使命将激发起全校师生员工新的愿景和新的梦想
面对“双一流”建设的总体部署,我们将认真总结并全力推进成都中医药大学一流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围绕已经确定的“1379”发展思路,推进人才强校、质量提升、特色发展三大战略,实现七个一流的发展目标,创新人才培养等九大体系,在新一轮的快速发展中迎头赶上,力争超越,努力冲刺国内领先、国际前沿,围绕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五校联盟建设,打造顶尖的中医药高等学府。
面对“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我们将秉承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主动适应从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深入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及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加强中医药特色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强化重大疾病防控研究,致力于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健康服务。
面对省委深入推进治蜀兴川战略,我们将全力推进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加强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加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中心建设,着力推动健康产业的创新发展,在我省由中医药资源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迈进的进程中,唱响时代最强音。
面对中医药作为打开中国文化宝库的钥匙,我们将进一步彰显民族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全力推进成中医的大学精神和中医文化在守护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让中医药文化在民族复兴和人类文明的伟大征程中不断放发出璀璨的光芒。
据了解,1956年成都中医药大学在全国首批开办中医学专业,1959年率先开办中药学专业,1960年首批开办针灸学专业。1978年,首次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获第一个中药学博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中医专业率先在全国实行文理兼收。1992年率先招收有临床实践经验中医人员,实现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无缝对接。1996年获批为全国唯一基础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基础基地,被誉为中医药学本科教育的“试验田、排头兵、辐射源”。1996年开办七年制中医学专业。2015年开设9年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班和“5+3”一体化培养8年制中医学专业。
建校以来,学校秉承“经典为重、临床为本”,践行“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理念。做到了引领中医药教育观念的改革与创新、引领中医药特色优势的传承与弘扬、引领中医药学科学术的建设与发展。仅“十二五”期间,学校就承担了国家、省级教改项目76项。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6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13项、二等奖9项。
60年来,学校培养了各类中医药专业人才近20万人,在5.12汶川大地震医疗救护中,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灾区看望并充分肯定学校抗震救灾服务队。
(编辑:王其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