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学子在“逐光而行·我心中的中国科学家”主题作品征集比赛中获优秀奖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在大学生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科学精神和奋斗精神,34所西部地区及湖北武汉“双一流”高校成立科学家精神教育工作联盟,举办“逐光而行·我心中的中国科学家”主题作品征集比赛。
经学校推荐、文章查重、专家评审等环节,此次“逐光而行·我心中的中国科学家”作品征集比赛共收到有效参赛征文作品826份,评出征文类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28名。
我院2024级康复治疗学(中外合作)2班王天宜同学积极参加“逐光而行·我心中的中国科学家”主题作品征集比赛,以征文作品《已识乾坤大,仍怜草木青》表达对医学前辈“大医精诚,悬壶济世”精神的钦佩学习,荣获征文组优秀奖。
王天宜同学的获奖不仅展示了该同学对科学家精神内涵的深刻领悟与创造性表达,更体现了学院在“三全育人”体系构建中深耕厚植的育人实效。学院始终将科学家精神培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抓手,构建起“全员浸润、全程贯通、全方位协同”的育人生态。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林巧稚,中国科学院院士,协和医院妇产科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被世人尊称为“万婴之母”。她从风雨飘摇的动荡年代缓缓走来,又在百业振兴的新中国里挥手告别。太多的赞誉头衔,太长久的岁月更迭,太多太饱满情深的思绪,萦绕牵挂在人们心头。透过已经陈旧泛黄的纸页,要怎样的笔触才能描摹出那个倒映在人们心中的身影?我无法肯定,但我认为有一句诗来概括林先生的一生是极其恰当的,那便是“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故事的开头,是1901年的冬天,福建省鼓浪屿一个教员家庭里诞生了一个女孩。在那个封建意识严重的年代,女孩无疑是幸运的,父亲的开明让她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为她日后的学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母亲的早逝,让她在泪水悲伤中磨练出坚韧的心性之余,又暗暗许下行医救人的心愿。渐渐的,灵巧稚气的小女孩褪去了青涩。她早慧而目标明确,一步一个脚印踏在求学之路上,从鼓浪屿女子高中,厦门女子师范学院,到独自前往上海报考她理想的北京协和医科大学。
1921年的那个酷暑,有些毒辣的阳光打在少女的脸颊上,她坐在考场里聚精会神,挥笔自如,然而考场内同学突然的昏迷打断了她。没有分毫犹豫,她陪伴着那个女孩到阴凉处休息,在安置好女孩后,便转身回到考场,全程行云流水不过十余分钟。但无奈重返考场后考试已经结束,她在计算分数后,觉得自己录取无望。她有些失望,但也很快释怀,毕竟同学没事,明年再考学就好了。她从未质疑自己的援助是否值得,也不求她人的回报。她的内心如一片清明澄澈的湖水,投不下半点阴影。而协和也注意到了这个特别的女孩,短短十几分钟内她所表现出的决断果敢,心细体贴,对于人无私的关怀帮助,令监考老师感动不已。“她爱病人胜过了爱自己,这已经是一个好医生的样子了。”协和决定破格录取她。
而在这之后,林巧稚正式踏上了她为之付出一生的事业。1929年,她从协和医科大学毕业,取得博士学位,被应聘为妇产科医生。自此,她的羽翼愈发丰满,协和给她足够的知识铸成翅膀,而她坚定为人类谋福祉的信仰化为风,引她自由翱翔。从住院医师到妇产科主任,英国,奥地利,美国,绵延各地都遍布了她的足迹,她的思想,她的智慧。兜兜转转,她早已创立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主编的各类医用书籍《家庭育儿大全》等传遍全国各地,独创的手术方法挽回多少孩子性命。
她早已登上高峰,见识那浩瀚天地,可女孩当年在暑热里救人的心境却不改分毫。她坚定地拒绝美国高福利挽留后,毅然归国,立志以自己的胸怀抱负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里守护一片和平。她不同于一般的医生,她把对于人的关怀和医学的精谨刻入了骨子里。她轻轻握住一双双因疼痛不安而颤抖的手,沉静地对上一双双满含期待的眼睛,温度的传递无言地告诉产妇们--她们可以信任她。她默默自己出钱垫付医药费,让病人挂普通的号,担心有人因为钱而无法得到及时的医治。相反对病人的百般温柔耐心,她对于后辈是严厉的教导。“人家产妇把自己的孩子和命都交给你了,你甚至没有资格说累,说苦!”她自己也用一生践行了这一点,她从未抱怨过病房里的污血排遗,从未不满持续整夜的工作,从未对惶恐不安的家属有过任何不耐烦。面对外地患者哭天喊地地请求,她从没有面露难色,她只是轻轻扶起她们,带着最深沉的理解和包容。
她的存在,如一盏明灯,柔柔照映着人性中最美好温存的一刻。一声清亮啼哭,床上虚弱脱力的妇人笑了,精疲力尽的她也笑了,眼中蕴含着纯粹的化不开的爱意不比床上人少上分毫。一个孩子,也是一个家庭,那双手接过多少个孩子在怀里,也将多少个希望放入那些屋外张望的人的心里。每当这个时候,她心里涌现出的是难以言喻的满足和快乐。当她有些出神地望向窗外时,或许屋外仍有困难重重,或许阴霾太重仍然无法窥见天明,但至少此刻,屋内灯火可亲,家人温馨。
隔着时间的长河遥望她,她的身影已些许模糊,只如一座丰碑供后人景仰。至于她来时路上的磕磕盼盼就慢慢遗落在历史里。没人知道协和医院不得以关闭时,她心中是否也曾落寞叹惋?她又是一人如何迈过那些硝烟弥漫,日军侵袭,文化变革的苦难岁月。我们唯一确信的是,她的理想从未熄灭,长存于此。至今多少个取名“念林”“记林”的孩子,他们和他们的子子孙孙,仍然生活在这片来之不易的美好土地上,带着她的一份遥望,一份牵挂,一份祝福。
仍然记得在二诊考完的下午,我看着摊开语文试卷上那清晰的打印体。“林奶奶一生爱花。最美丽的,是一尺多长的玉簪花,那白瓷似的大花纤尘不染,似乎就是为衬托她的冰清玉洁而生的。”我想象着她在悠然自得地侍弄花草时,抚过草叶间,留连其青嫩的怜爱的模样,不由得想,究竟是怎样的大爱之人才能怀有如此悲悯之心呢?我尚不得而知。但如今我也走在了与林先生相同的道路上,希望终有一日,我也能修得与先生相同的心境,立青云之志而识乾坤之浩瀚,看世间万物仍怜草木之青嫩。
文/王天宜、韦茂嘉 图/王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