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关注>详细内容

要闻关注

考察把关应体现鲜明党性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5-25 09:40:45 浏览次数: 【字体:

考察把关应体现鲜明党性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在有的地方和部门,“两委”考察正在进行。广大党员干部关注关切,希望考察真实客观公正,选好人用对人,不要再出像李春城这样当了不到一个月“候补中委”就下台的败类:党的政治声誉不能再受伤害。

“知人知面不知心”,所以识人不易。谁也没有把握做到百分百准确。这话虽然不错,但另一方面,如果把这当成推脱责任的理由,则不足为训。考察工作中,哪些是难免的失误,哪些是不应有的失职,哪些是必须追究的失责,相信人们还是分得清的。

有一种现象引起人们注意:在被绳之以法的腐败分子中,有的人横行霸道、贪污腐败,官声极差,党员干部反映强烈甚至多次举报,但为什么还是一路绿灯被提拔、重用?原因可能很多,但在考察环节上没有尽职尽责、严格把关,恐怕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有反映、有举报就要核查,已实行多年。问题是,在有的地方和部门并未当真、较真。考察报告中,常见的说法是,“有反映,但比较笼统,不具有可查性”,或者“经查,目前尚未发现有违纪违法问题”,等等。而一旦出现失误,谁是责任主体,没人说得清。反正是:查了,但没有查清楚;堵了,却没有堵住。

是没查清还是不想查清,是没有堵还是不想堵,这让人颇费思量。其实,除了个别“局中人”怕“拔出萝卜带出泥”而选择掩盖之外,多数情况是,当事人私心较重、顾虑重重。比如,有的人不愿担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不翻腾就不翻腾,有什么问题留给后任。有的人只图“太平日子”,不愿干费时费力得罪人的事,所以能少干就少干,能不干就不干。有的人“抹”不开面子,觉得公家事不必认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天下无事最好……

不愿担责、绕开问题、不得罪人,似乎挺聪明,但对领导干部来说,却可能因此导致重大错误,这是个大问题。

查纠错误、考察把关应该体现鲜明党性,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落实到工作上,就是意见要具体,态度要明确,绝不搞模棱两可,绝不玩文字游戏——是不是超标准配车,得亲自看;是不是挥霍公款,得一单单翻;是不是多占住房,得一处处查。不认真调查,怎么能心中有数,提出具体意见?同样,干活不想使劲,当官不愿担责,表态没有立场,工作不讲原则,疲疲沓沓、马马虎虎、随随便便,怎么可能亮出明确态度、提出明确主张?这种庸俗作风,是“带病提拔”的症结所在;这种庸俗的官场文化,是用人失准失察的一大弊端。

把关和纠察肯定不像迎接和招待那么让人觉得惬意。执纪不是一团和气甚至不能客客气气。但正是这种不惬意甚至不客气,震慑违纪行为,纠正不正之风,树立纪律权威,维护党的声誉,同时也教育挽救了很多干部。

尽管被约谈函询总是从排除问题入手、显得很尴尬,尽管平时受重用的领导干部被严厉警示会感到很不自在,但绝大多数党员干部的共识是,选好人用对人,不可任性敷衍、马虎随便。对那些政治上有问题的干部,要坚决一票否决;对党风廉政方面有硬伤的官员,要坚决排除。

在反腐败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党内政治生活呈现新气象的情势下,我们既应该也可以做到,把“带病提拔”几率降得低些再低些,把全面从严治党贯穿考察工作和选人用人的全过程。(米博华)

【打印正文】
Baidu
map